查看原文
其他

《二十二》票房过亿,纪录片的春天没来

2017-08-25 杨雨晨 刺猬公社
导读

从一众商业片中脱颖,《二十二》的票房过亿给纪录片上院线带来了什么启示?


刺猬公社 | 杨雨晨


1.55亿,是纪录电影《二十二》截至8月24日22:00的票房数据。

 

上映前,不少人不看好这部类型小众、题材特殊的影片票房。首日排片率1.5%,票房300多万,也似乎坐实了这个预测。


导演郭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亦坦言,20万观众走进影院,1600万元票房已是团队能预料的最大极限。

 

但事实上,第二天《二十二》的累计票房便已接近1600万元。此后,其排片率一路上涨至16.5%,上映第六天,票房破亿。

 

这部纪录电影取得如此成绩,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300多位明星、影评人、跨界博主、权威媒体对影片的推荐与报道。而冯小刚应张歆艺邀请发微博呼吁增加排片,也被微博电影列为本年度最大规模明星助推电影事件。

 

听说《二十二》票房破亿,正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纪录片导演周兵非常高兴,“这也算是个标志性事件了”。


从1995年开始参与纪录片创作,周兵曾指导了《故宫》《敦煌》等多部作品。但他也很清楚,纪录电影不会从此形势一片大好,“它依然是小众的”。


纪录电影的冰与火之歌


今年的暑期档,对小众电影来说算个小高潮。纪录电影《二十二》上映6天,票房破亿;文艺片《冈仁波齐》最终累计票房也近亿。

 

即使放在商业片中也不俗的成绩,落在纪录电影、文艺片身上显得尤为难得。于是,不少人猜想,小众电影的春天是否要到了?

 

可就现在看来,这个“春天”似乎不会那么快到来。

 

对比《二十二》和《冈仁波齐》的票房成绩,不难看出,营销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。

 

《冈仁波齐》上映后,李冰冰、袁弘等明星纷纷转发推荐,之后媒体报道与影评人的评论跟上,让作品的影响与口碑不断扩大。

 

《二十二》在这块表现更为明显。特殊的题材、平静又鲜活的故事、带公益性的上映,都很容易戳中人心。所以,明星、影评人、各种大V、媒体等都成了影片的自来水(自发而来的水军),由此影响到更广泛的人群,然后反向促使院线增加排片。

 

因此,业内多数人认为《二十二》的成功过于特殊,没有普适性。毕竟,不可能每部纪录电影都能有如此强大的助推团队和自来水。


若是没有营销,或是营销较弱呢?可能电影名都未被观众知晓,就已悄然下线。



8月18日,上线了两部小众电影。一部是同为张杨担任导演的《皮绳上的魂》,相比《冈仁波齐》,这部作品在宣发上较为“低调”,上映6天票房刚过300万,排片率已渐趋于零。

 

另一部是纪录电影《铁血残阳-在刺刀和藩篱下》,讲述了二战盟军战俘的故事。这部影片几乎零宣传,排片也几乎为零,在上线两天后就不见踪影,据电影票房数据显示,其目前票房为13.3万。

 

周兵把纪录电影“冰火共存”的现状,归结为缺乏商业模式。“资本不青睐这块,就不可能有成熟的商业路径,也没人去扶持和探索。”他对刺猬公社(ID:ciweigongshe)说。

 

作为纪录片导演,他也和同行们一样,希望不仅在电视台、网站看到自己的作品,院线也能为纪录电影留出一小块播出渠道。

 

于是,在2010年,这位经验老道的导演与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合作,出了一部纪录电影《外滩佚事》,讲述一段长达一百多年的上海故事。



“个人来说,那部片子制作还是蛮用心、精良的。”可良心之作却未换来好票房。他们虽拿到了龙标,却没人愿意发行、放映。好不容易上映了,只在北京放了一周,上海放了一个月,时间全都是上午,没人看电影的时段。

 

一遭经历下来,周兵倍感无奈。只要一说是纪录片,院线都不愿意碰,也不会积极推动这件事。在对方眼中“纪录片=没市场”,而类似《阿凡达》的电影更赚钱,应该赶快加映。

 

“那时候我就觉得,中国的纪录电影市场还没到来吧。”他说。


市场与受众的慢慢“苏醒”

       

当时不仅纪录电影的市场还未到来,即便是纪录片这个类别,观看人群也少之又少。

 

对大众来说,比较有影响力的纪录片大多出自央视。但对业内人士而言,央视纪录片只是国内纪录片的类型之一,除此之外,还有一大群非主流、非体制内的独立纪录片制作团队。

 

他们在纪录片领域坚持了十多年,无论经费还是制作条件都较艰难,一直在做多是因为爱好和信念。

 

一部纪录片若是点击量过亿,已属非常了不起,但一部IP剧点击量几十亿都很正常。对于纪录片较弱的消费能力,行业内都有较清楚的认识。周兵告诉刺猬公社:“市场还在慢慢培养,从我们创作者的角度来说,做好了长期发展的准备。”

 

转折点出现在2012年。



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热播,让观众惊喜地发现,原来纪录片也可以这么有趣。此后,纪录片的热度开始上升,不仅消费人群在增长,每年亦会出几部经典作品。

 

2013年,周兵离开工作了20年的央视,成立北京东方之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。希望尝试以一种市场化的方式来做纪录片。团队主要与国内外的主流电视台、视频平台合作定制纪录片。“我首先想得比较现实,要生存下来,目前状况还不错。”他说。

 

而纪录电影一直是他想尝试的方向,但先后谈了一些潜在投资者,都没有谈拢,找不到值得信任又有效的营销团队合作推动这件事,东方之子也没敢贸然放手去做。

 

周兵本以为,首部票房过亿的纪录电影应该出现在去年或前年。

 

2015年国内电影总票房达440亿元,较上一年增长了近一半,跃居全球电影市场第二。加上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两季反响都不错,国内电影市场本因各种类型影片相对均衡发展,但结果依旧是商业片占据了极大的比重。

 

“纪录电影本该在一两年前就有更多的资本关注,更好的营销团队去营销它。但由于资本缺乏理性和更长远考虑,过多地去追求了他们所认为的热点和快速来钱的题材。”周兵说。

 

且市场总是难以捉摸。2016年,两部大火的纪录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和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先后推出纪录电影,按理说票房即使不爆,也该不差才是。可最终《舌尖上的新年》累计票房不到200万,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累计票房646.5万。



多年观察下来,周兵总结出了一个简单的游戏规则:纪录电影是否成功,取决于创作者和推广者有没有真正进入商业电影的游戏中。

 

若能找到商业片导演、监制、明星来帮忙推动纪录电影,可能会事半功倍,《二十二》也映证了这个方法。

 

但就目前来看,纪录片和电影两个行业还是割裂的,整个模式如何更好地跑通仍在继续探索。

 

受到《二十二》的启发,周兵决定将做纪录电影的计划捡起来。比如曲楠导演做的一部关于年轻人婚恋的纪录片《谈婚论嫁》,及他自己做的一部关于西藏环保的纪录片,都适合做成纪录电影投放到院线。“至少对我们团队,应该每一两年,制作几部纪录电影放到院线传播。”



未来几年,或许会有更多的纪录电影走进院线,也许会出现票房破一亿、两亿,甚至更高。


周兵也清楚,这一领域不会因此形势一片大好,也不会每一部纪录电影都得到大家的追捧,“这是不可能的事”。

 

但推动国内出现小众电影院线,是业界一直在做的事。大多数欧美国家,以及香港都会有专门的艺术影院,放映小众的文艺片、纪录电影。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,纪录电影也将成为一个独特类型。

 

“市场前景、关注度会越来越好吧,我个人预判是这样的,因为中国喜欢知识、文化的文艺青年还蛮多的。”周兵说。



杨雨晨

关注综艺、音乐、影视领域  

微信号:yangyuchen0327

 添加时烦请注明姓名、机构、职务


刺猬公社是聚焦内容产业的垂直资讯平台,关注领域包括纸媒和数字出版、互联网资讯和社交平台、视频音频平台、影视文娱、内容创业和自媒体、二次元,以及VR/AR和人工智能等未来内容发展方向。


内容产业报道第一媒体

微博 @刺猬公社

合作、转载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

投稿邮箱ciweigongshe@126.com

网站www.ciweigongshe.net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